说说人生之业

时间:2019-02-16 | 浏览量:1952


人活着,不外乎是业、行、心。




做为人,于业,必须立志;于行,必须立徳;于心,必须修炼。




人活着,于业无志,于行无德,于心不修,则如行尸走肉,枉活一次。如此做人,于亲朋于社会无法带来正能量的传递,于后代无法教出有大气度的子孙。


做人,为业可以不分大小,但必须要有志。一个人,若能做到有志,是自身神归位心魄俱之体现;若人一生无志,必是神缺(神不归位)和体格不健之人,这样的人,就必须要意识到修心、修德的重要性。




因篇幅有限,下面只聊聊立志。




★ 立志尽量立自己心中的第一等志。




古今中外,能成大事者,无不“立志大且坚”,立一等志,于业可或时势造英雄,或大器晚成,至少是有担当之人!




一代枭雄曹操在其著作《述志令》里面,就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;老年时期,他还喊出了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豪情壮志。不得不说,曹操的成功与其敢于“立第一等志”息息相关!




左宗棠,从小就志向远大,20岁时便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句——“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;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”,虽然多次科举未中,但他一直志向坚定,从未放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41岁时,左宗棠正式入仕;50岁担任浙江巡抚;55岁筹办福州船政,创办马尾造船厂;69岁抬棺出征,收复新疆;73岁,组织“恪靖援台军”抗击法寇,渡海作战。左宗棠先后历任闽浙总督、陕甘总督、两江总督,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恪靖侯。可以说,左宗棠的成功人生,也是时势造英雄与“立第一等志”的双重结果。




为什么我们不仅要立志,还立第一等志呢?因为如孔子教育学生时说的: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”。意思是说:一个人,制定了高目标,最后往往只能达到中等目标;如果制定了中等目标,最后往往只能达到下等目标;如果制定的是下等目标,那最后恐怕就是一无所得了。




左宗棠最出名的一副对联:“发上等愿,结中等缘,享下等福。择高处立,就平处坐,向宽处行”,就是对“立第一等志”和成功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!所以,做人要立志,但一定是不脱离现实以自己的心力去“立第一等志”,最后才能有所成就!




★ 立志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去付出实际行动




我们经常只会看到成功者外面的鲜艳亮丽,却容易忽略其背后付出的无数艰辛和汗水,正所谓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、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”是也!



曾国藩说:“能吃天下第一等苦,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”,所以吃苦受屈是成人成事的必要途径,也是唯一途径,因为“坚其志,苦其心,劳其力,事无大小,必有所成”;也因为“受不得穷,立不得品,受不得屈,做不得事”,有人一世无成,郁郁寡欢,忧郁而终。




世间事,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,世间少有随随便便的成功!古人云:“心至苦,事至盛”,我们越感觉痛苦,越是在上坡进步,离成功越来越近,越不能放弃,这就是挫折和成功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!一个人,若能做到“折腾之苦”、“受挫折之屈”,有常人所不能有之坚韧,持之以恒,必成所成!




★ 立志付出实际行动必须得培养自己有“一等识”




有“识”对人的行业很重要,此“识”非读书聪明的识。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两句箴言就一目了然:


1、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,则断不甘为下流。有识,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;有恒,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



2、凡办大事,以识为主,以才为辅;凡成大事,人谋居半,天意居半。




虽说是时势造英雄,但少了“识”,也是痴人说梦,必败无疑。




“识”分为知识和见识两个部分:一是读有用的书、学习有用的知识可以知道义、明事理,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,给人带来好运,让人变得更精明;二是经历越多,识人识物越多,开阔了视野和见识,让人变得更加高明。有识才能有明,能明则智,智者终究可成大事!




“识”还可以厚德,继而厚德载物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


《菜根谭》里面说:“德随量进,量由识长。故欲厚其德,不可不弘其量;欲弘其量,不可不大其识。”意思就说:人的品德会随着气度而增加,气度又会随着见识而增长。因此,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,就不能不使自己气度宽大;而要想气度宽大,就不能不增加自己的生活历练,从而拥有丰富的知识。


上一页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