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道真言(一)

时间:2019-02-16 | 浏览量:1780


 

凡参玄宗,初从命宗()不难得手,入门从性宗(),则难参入。如从此命宗()入,便得渊源。倘若错行路径,便如白书处寻迹,披水觅路,提篮打水一场空。

 

学道之人,须要心胸宽阔,心性纯厚潇洒,方可进德。心宜虚空静气,气息宜入身合神,神宜安定,能使心不动,便可立丹基。

 

学道之人,以养心为主。心动神疲,心定神闲。疲则道隐,闲则道生。事来心应,事去心静,世事人情不纠结于心,胸中之气浩浩,乃可载道。

 

道在日常中,日常行事作人,胸中只要浩浩落落,不必定在蒲团上才求道。

 

凡学道人,言语行事,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。若仍走俗人行径,何贵乎学道。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,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,方是道器。

 

人当以圣贤自待,不可小视自己,则上达矣。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。世人当知收俭之道,收俭于目可以养神,收俭于言可以养气,收俭于事可以养心,收俭于欲可以养精,收俭于心可以出生死,此收俭为万化之柄。若不知收俭之道,惟以刻薄悭吝是趋,则于道失之远矣。

 

邪说乱道久矣,比如烧汞、搬运、求神通等异能皆邪道也。年少或不笃信或忙碌于趋利者,皆未易言此道。欲修此道,必先明收藏淡心方能行。

 

修玄之理,可以意会,不可以言传,古人章句之中隐语多焉。天不言而四时行,人不内觉而气息内运,此身中阴阳消息,人不静无以能知也。

 

今人慕道者多矣,世俗如网牵人,是以道心不进。圣人不悯世,奈俗人自纠葛。今为学子脱此苦恼,略敷数言。夫心之动,非心也,意也。神之驰,非神也,识也。意多欲,识多爱。去此二贼,真性圆明。不欲何贪,不爱何求。无贪无求,性如虚空,烦恼妄想,皆不为累。再加炼气,金丹可成,神仙可冀。

 

养气只在收心。心在腔子里,则气存矣。

 

居尘不染尘,乃上品也。

 

清静二字是换骨法。

 

凡人能治心,便是道中人。若全消俗障,何患乎不成。虚之又虚,与天合体。空空空,空中有实功:若还纯寂灭,终是落顽空。(重点)

 

静坐者,不只是在坐时静,要在日常时静。

 

灵台不灭,慧觉常存,此道之至宝也。然无形无影,莫可明言。默以心会,不在外求。

 

神乃心之苗也。面色润泽,方征血气冲和。总要华池养得水足,意树自然花开。

 

心静则神清,神清则气和,始可得之。

 

天下人不难立志,最怕转念纠结于富贵二字,是钩人转念的香饵。所以每每得道者,非富贵转贫寒或生死离别大起大落,即大患难之后。何也,割绝尘累,回头皆空。故孙真人注《恶疾论》曰:“神仙数十人,皆因恶疾而得仙道,是尘缘都尽,物我俱忘,毫无转念,因祸得福也。”

 

大道之妙,全在凝神处。凡闻道者,宜领此意求之。凝神得窍,则势如破竹,节节应手。否则面墙而立,一步不能进。

 

玉氏丹道,下手法诀:清身端坐,神清气静,凝神入穴⋯⋯

 

下手功夫疏不得,因循无益。得一刻,便做一刻,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(气穴)。神到则气到,气到则命坚。

 

《道德经》首章曰“常有欲以观其窍”者,观此窍也。“常无欲以观其妙”者,观此窍中之妙也。太上曰:“吾从无量劫中以来,存心内观,以至虚无妙道。”学子既欲潜心,先去内观,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,再谈进步。

 

有诸内,必形诸外,一毫也假不得。前贤云:“山有美玉,则草木为之不凋。身有妙道,则形骸为之不败。”故心有真功夫者,貌必有好颜色。

 

有问静功拿不住者,答曰:“万缘寂处,即是仙界。此时诚一不二,龙可拿,虎可捉。若云无拿处,仍是未空。”

 

凡有志修道者,趁得一时间光阴,便进步用功夫去,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,以待事机之来。不可望事全方下手,是自虚时日也。悠悠忽忽,日复一日,白驹易过,几见挥戈。

 

三界之中,以心为主。心能内观,终久必悟大道。若心不能内观,究竟必落沉沦。

 

玄修与释家不同,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。道家入门,全要保此形体。故形为载道之车,神去形即死,车败马即奔。

 

大道之传,原自不难,是世人错走路头,做得如此费力。岂不闻“大道不远在身中,万物皆空性不空。性若空时和气注,气归元海寿无穷”。又曰:“欲得身中神不出,莫向灵台留一物,物在身中神不清,耗散真精道难得。”

 

“一念动时皆是火,万缘寂处即生真”,此守中之规也。进道之要,无如问心。故云:“学道先须识自心,自心深处最难寻。若还寻到无寻处,始信凡心即道心。”

 

学道者性要纯,毋用乖巧。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,不识不知之天,此大道之总纲也。

捷径之法,推守此一心。阳气不走,相聚为元海。

 

凡修道之人,一手握住此物,行住坐卧,不为外动,安如泰山,不动不摇。紧闭四门,使十三贼人,不得外入,身中之宝,不使内出。日日如此,便是蓬莱第一座。何必顶礼烧香拜佛,四处妄求仙佛。


上一页 下一页